|
新闻动态 |
|
|
11月1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专题报道凌至培教授 |
|
|
题记: 凌至培,一个从中国山区农村走出来的孩子,怀揣理想不畏艰苦、孜孜不倦,经过数十年如一日的执着追求,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在自己的事业上获得了成功,为社会做出了贡献。他孜孜不倦追求科学和事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记凌至培的追梦求索之路 昨天篇 “不经风雨,何以见彩虹”。尽管童年时的凌至培每天都要翻山越岭去上学,但在学习上没有任何耽误。虽出生在美丽的黄山,从小沐浴在神奇的大自然风光中,但是山区严重的缺医少药现象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人生,成为他走上从医道路的最根本原因。他是国家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幸运地赶上了好时候。 对于一个刚刚走出大山的孩子来说,凌至培并没有留恋大都市五光十色的喧哗景象,而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医学知识的学习中,印证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那句话。在五年的医学院学习生活中,他一直是班级里学习最刻苦、成绩最好的学生。工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他顺利进入了安徽省立医院神经外科工作。 正好当时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教授许建平在安徽省立医院创立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勤奋的凌至培成了青年骨干。许教授曾在上个世纪50年代留学前苏联。回国后他根据该院在国内的学术地位,提出了建设功能神经外科研究所的设想。正是许建平教授这一高屋建瓴的创造性构想以及他的助手汪业汉教授毕生的努力,使凌至培在功能神经外科领域的学习如虎添翼。许建平、汪业汉教授成为他的领路人。 相对于普通神经外科而言,功能神经外科是异常枯燥的。它往往看不到病变的具体部位和病变的性质,因此无论是诊断还是治疗,都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需要掌握许多新出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需要耐心、耐力和持之以恒的吃苦精神。从小就在大山中长大的凌至培,吃苦耐劳成了他的一种生活习惯。他如饥似渴地不断积累和丰富自己的临床知识和经验;节假日是他最好的理论学习时间。不久他就成了汪业汉教授的研究生和最得力的助手。凌至培虽家在医院内,但他一年期间很少回家,都住在病房,这样能将尽可能多的时间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从对功能神经外科的一无所知,到能够帮助患者解决病痛,这一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凝聚了他无数的辛劳和汗水。他从学生成长为老师,并开始推广、传授功能神经外科技术,传教解惑成为他的使命。 凌至培曾经历无数个不眠之夜,彻夜地思考着最合理的治疗神经痛类疾病的方法。他常常在x光机前连续工作数小时而不休息。当手术显微镜刚刚引入安徽省立医院,他便迅速熟悉、掌握该设备并利用它开展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疾病,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和经验积累,得出了针对不同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合理治疗方案,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手段,每当看到患者术后满意的笑容时,他都感到十分欣慰。 对专业知识的进一步渴求使年轻有为的凌至培再也按捺不住走出国门的冲动了。为学习世界一流的立体定向技术,是和常人一样等待晋升机会,或是离开幼子娇妻,远赴法国留学?在痛苦的两难抉择之中,他还是选择了后者!经过恩师汪业汉教授的推荐,他来到以功能神经外科著称世界的巴黎十二大学Henri Mondor医院神经外科中心学习。 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因为有近15年的工作经验和充分的语言学习与准备,他顺利拿到了法国的临时行医执照,获得了千载难逢的临床实践的机会。在法国一年的工作实践中,他努力学习法国医学领域中的精髓,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和法国功能神经外科的优势所在。通过学习,使他的知识结构变化巨大,至少在思想上跟上了世界的步伐。如何让脚步跟上思想的脉搏,是他回国以后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 近10年来,功能神经外科在全国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起来。有见识的凌至培看到在北京和上海等地的医院对它的重视程度也与日俱增。如何能够让他在法国学到的技术得以施展,如何让自己的智慧在国内得到充分的发挥,惠泽苍生,是他时刻在思考的问题。在大山里生活 的时候,凌至培只是在梦里才敢憧憬将来去省城建功立业。而此刻,去北京——中国的首都施展技艺是他最向往的目标。当他将想法告诉给中国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委员汪业汉教授后,老师出乎意料的支持,使他很受感动。恩师希望他将工作开展到首都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他的专长,追求自己的梦想。 今天篇 2005年,进入不惑之年的凌至培,放弃了优厚的条件与温馨的家庭生活,怀揣梦想来到北京工作。在北京面临的困难是超出想象的:工作上,他需要一个团队进行科研,但同行当时还不太了解这个专业,支持及协调配合出现困难。开展工作需要昂贵的精密仪器和设备,也很难及时到位。更大的困难则来自他的家庭。家里两个老人,一个在黄山老家(年迈的母亲)、一个在合肥(80多岁的老岳父)常年住在医院;老人床前不能尽孝;儿子学业不能兼顾,他和妻子至今还两地分居。尽管妻子和孩子对他的工作是那样的支持和理解,而每次回老家看到妻子困倦不堪、日渐消瘦的脸庞,凌至培都十分地心疼。深知全家的所有重担都搁在爱妻的肩上,使他常常陷入对家庭没有尽到足够责任的深深自责中。但当看到患者一个个的康复,一封封发自内心的感谢信,听到同行和前辈对他工作的认可,梦想一步步在实现时,他的心中才能感到一丝慰藉。 不断学习世界最先进的技术与最新专业知识是凌至培对自己一贯的要求。在京的四年里,经验丰富的凌至培采用世界先进的长程视频脑电技术结合临床表现定位诊断患者;他虚心向国内知名脑电图专家学习最新技术与监测方法并引进科内,甚至向脑电图技师请教特殊脑电波形;他每日坚持学习,在某些领域,还开展了一些开拓性的新项目。同时他将显微神经外科和立体定向技术的大量手术技巧和理念引入到治疗中。另外,他将在法国学习的最新技术也应用到了工作中。 人生充满挑战,也充满机遇。在2008年的年底,经我国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神经外科的周定标、许百男教授推荐,凌至培来到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外科工作并组建立体定向功能神经外科专业。在历史上,这家医院神经外科还从没有从地方医院引进过技术人员,他开了这一先河。这既是对他工作成绩的认可,也说明了该院招贤纳士、做大做强的决心。在医院工作的一年里,医院领导和科主任许百男、余新光教授关心和全力支持他工作的开展,凌至培心存感激。在神经外科前辈张纪、周定标教授的指导和全科医生协助下,凌至培带领的功能性神经外科团队系统地开展了功能神经外科领域里的临床研究,充分利用医院拥有的先进技术设备,开展了以前因为设备局限所不能开展的工作。 为了理想的实现,凌至培对工作一丝一毫都不敢懈怠。在医院,他仍然是每天早上7点前到病房,晚上7点后离开病房。每天只有查房看到病人很平稳后才能踏实睡觉;在繁忙工作的情况下,还坚持每日回复患者的网络留言;在QQ上给病人诊病及解答问题,这就是他的全部业余生活。几年来,他不知多少次推掉了朋友间的聚会、观光游览的机会;他对所有重症的术后患者都非常关心,亲自为患者吸痰、换药,经常不分昼夜待在科室,科室就成了他的“家”。饿了,泡一盒方便面,心里也觉得舒服,直至患者度过危险期;对外地患者,常年公开自己的电话号码,24小时开机,方便患者咨询。为外地患者进京就医提供最便利的就医条件;对所有的手术患者,他在术前亲自了解病情、查体;对多年前的患者都能清楚记得曾经的手术情况和需要改进的办法和措施。“苛求每一例手术的完美与精湛,苛求每一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满意”,是他对工作最基本的要求。 苍天不负有心人,凌至培先后在国内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编著(副主编)著作2部。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三等奖两项。仅一年内,他就成功做了100多例手术,电视台和网站都为此做过相关报道。 明天篇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厚积薄发的凌至培将履行30年前初入医业时的誓言: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回首往事,在事业成功的同时,他对未来充满憧憬。儿时的同伴常常对他羡慕不已,从大山深处走出的孩子能够成为行业领域的专家,这的确有些让人羡慕。也正是在大山中的长期生活磨练,他的意志和体格和常人有所不同,个性要强的他永远具有向上攀登的愿望和冲动。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在与凌至培先生交流时,他谦卑质朴的外表,憨厚而又不失刚毅的性格,踏实稳健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追求科学的精神,以及念念不忘曾经帮助过他的老师、领导和朋友的感恩情怀,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始终认为自己在北京的工作其实才刚刚开始。凌至培渴望将在家乡和留学所学到的知识,毫无保留地发挥在自己热爱的工作岗位上。在今后的工作中,有了院各级领导和许百男教授等的支持,牢记周定标教授等前辈的教诲,同舟共济,使功能神经外科这一亚专业发扬光大,不但争创国内一流,更重要的是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的声音。
|
|
|
发表时间:〖2011-04-06〗 浏览次数:〖3688〗 |
| |
|